- 赖良涛;苏树苗;
人际隐喻是语言进化的成果,拓展了语言的表意潜势,服务于语境中人际交流的独特需求,具有独特的人际修辞效果。然而,当前学界对其人际修辞效果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人际隐喻的人际修辞效果,并应用于文学访谈话语分析加以验证。研究表明,人际隐喻的独特修辞效果,源于人际语义和语法之间灵活多变的跨域映射,表现为通过人际象似性来建构话语中多样化的人际关系:与一致式相比,人际隐喻通过调用愈加复杂的语法资源,在语义功能和语法形式之间创造了愈加宽广的人际协商空间,由此象似性地构建交际双方愈加疏远的多样化社会关系,同时也建构着其使用者愈加弱势的社会地位。
2025年04期 No.250 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孙毅;林墨丞;
本文着眼于Ruiz de Mendoza基于认知操作的理论框架,旨在重审转喻类辞格并构筑集合模型,以实现其系统化分类。通过剖析Ruiz de Mendoza及其团队的系列论述,本文进一步深化对认知过程在转喻类辞格构建中的作用的理解,揭示认知推理操作以及认知结构在其中的核心角色。借助此理论视角,本文提出了一套创新模型,将转喻类辞格的分类标准细化至两个主要维度:内容操作与形式操作的复杂度、辞格属于高级或初级的认知结构模式。据此模型,本文鉴别了基础转喻辞格(如:提喻、相代)与非基础转喻辞格(如:格言、换喻、转类、移就)。此外,本文还同时指出了当前模型在处理特定语言现象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对转喻类辞格进行更细致、深入分类的改进方向,为后续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5年04期 No.250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张恒君;蒋晴晴;
本文对中国大陆现行有效的230部法律中的“等”类兜底条款进行了深入考察,旨在揭示其在立法语言中的语义与语用特点。研究发现,“等”之后的NP在立法语言中倾向于出现,无论其为词还是短语,都具有“类型”义,用以明确兜底的范围并明晰列举项的性质;NP是对“等”之前列举项的范畴化,具体可分为低语境范畴化和高语境范畴化。“等”后NP隐省的情形通常有特定条件限制,主要发生于承前省略、列举项不易或无需进行范畴化的语境中。法律的交际功能和语体特征协同作用,使“等”类兜底条款的形式趋于单一固定。针对研究中发现的“等”类兜底条款的失范用例,文末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2025年04期 No.250 6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