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33596

理论探索

  •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被动句

    何伟;张晶;

    本文从系统功能视角出发,基于对语态本质的探讨,对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进行分类描写。研究认为: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态关涉人类经验识解的主客体视角,汉语中的语态系统呈现出连续统特征,其中被动态体现人类识解经验意义的客体参与者视角。根据是否有语法标志,汉语被动句可分为带标志和无标志两大类。根据功能,被动标志可概括为两类:介词类,用于压制主体参与者的主体性;动词类,用于凸显客体参与者的客体性。

    2025年04期 No.25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 从立场表达到话语引导:反馈形式的互动功能

    刘承峰;王越;

    反馈行为是会话一方通过展示对对方话语的接收和理解状态,以维持对方话语自主延续的回应行为。反馈形式的互动功能主要包含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两方面:基本功能即立场表达功能,根据立场客体的差异可进一步分为低层的进程反馈功能与高层的内容反馈功能,功能层次的转化通常伴随形式的替换与量变;衍生功能为基于立场表达功能而来的话语引导功能,该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两种不同的作用机制,一是塑造言者反馈预期的实现状态,二是构建言谈双方的同盟关系。

    2025年04期 No.250 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程度副词之程度为何物?——基于弱程度形容词的语用包装视角

    陈禹;张秀梅;

    少数性质形容词和多数状态形容词、非谓形容词搭配程度副词受到限制,可统称为弱程度形容词。无论是程度量级的分析还是程度副词特殊功能的刻画,都存在难解的棘手问题。本文借助弱程度形容词的特殊性质,从程度副词的限制因素出发,反向考察程度副词的功能本质,发现显示相对差别化及由此引发的语用包装是程度副词被允准或被排斥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对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非谓形容词与程度副词的非常规搭配给予统一解释。

    2025年04期 No.250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修辞学传统

  • 人际语法隐喻的人际修辞效果——以文学访谈话语为例

    赖良涛;苏树苗;

    人际隐喻是语言进化的成果,拓展了语言的表意潜势,服务于语境中人际交流的独特需求,具有独特的人际修辞效果。然而,当前学界对其人际修辞效果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人际隐喻的人际修辞效果,并应用于文学访谈话语分析加以验证。研究表明,人际隐喻的独特修辞效果,源于人际语义和语法之间灵活多变的跨域映射,表现为通过人际象似性来建构话语中多样化的人际关系:与一致式相比,人际隐喻通过调用愈加复杂的语法资源,在语义功能和语法形式之间创造了愈加宽广的人际协商空间,由此象似性地构建交际双方愈加疏远的多样化社会关系,同时也建构着其使用者愈加弱势的社会地位。

    2025年04期 No.250 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转喻辞格界域重审与集合模型拟塑

    孙毅;林墨丞;

    本文着眼于Ruiz de Mendoza基于认知操作的理论框架,旨在重审转喻类辞格并构筑集合模型,以实现其系统化分类。通过剖析Ruiz de Mendoza及其团队的系列论述,本文进一步深化对认知过程在转喻类辞格构建中的作用的理解,揭示认知推理操作以及认知结构在其中的核心角色。借助此理论视角,本文提出了一套创新模型,将转喻类辞格的分类标准细化至两个主要维度:内容操作与形式操作的复杂度、辞格属于高级或初级的认知结构模式。据此模型,本文鉴别了基础转喻辞格(如:提喻、相代)与非基础转喻辞格(如:格言、换喻、转类、移就)。此外,本文还同时指出了当前模型在处理特定语言现象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对转喻类辞格进行更细致、深入分类的改进方向,为后续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5年04期 No.250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立法语言中“等”类兜底条款的精确性及语体制约

    张恒君;蒋晴晴;

    本文对中国大陆现行有效的230部法律中的“等”类兜底条款进行了深入考察,旨在揭示其在立法语言中的语义与语用特点。研究发现,“等”之后的NP在立法语言中倾向于出现,无论其为词还是短语,都具有“类型”义,用以明确兜底的范围并明晰列举项的性质;NP是对“等”之前列举项的范畴化,具体可分为低语境范畴化和高语境范畴化。“等”后NP隐省的情形通常有特定条件限制,主要发生于承前省略、列举项不易或无需进行范畴化的语境中。法律的交际功能和语体特征协同作用,使“等”类兜底条款的形式趋于单一固定。针对研究中发现的“等”类兜底条款的失范用例,文末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2025年04期 No.250 6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修辞与传播

  • 中国“共同富裕”政策话语在西方媒体报道中的互文再语境化

    李纯;辛逸航;

    “共同富裕”政策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诸多误解。为了探究政策话语传播过程中的误解诱因,本文基于Farrelly(2019)和Oddo(2014)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部分引用”、“整体引用”以及“缺席”的互文再语境化分析框架,然后用该框架分析了“共同富裕”政策话语在欧洲、北美和澳洲的20篇报道文本中的互文再语境化。研究发现,“共同富裕”政策被误解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的外宣话语回避了“共同富裕”政策中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第二,西方媒体通过互文再语境化的两个步骤(即筛选与融合),实质性地改变了“共同富裕”政策话语的内涵。

    2025年04期 No.250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非主流”的主流媒体如何言说马克思主义?——以2022—2024年各省日报报道为例

    张丽;

    本文以中国各省日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非主流”的主流媒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言说策略及其特点。基于议程设置与控制理论,结合新媒体技术环境,本文重点分析了地方媒体如何通过跟随策略、扩散策略等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方化传播和多元化表达。研究发现,地方媒体在重复中央主流媒体议程的同时,通过策划报道和“收编”多元话语,构建了主题报道的“熟识”效果,从而增强了传播的针对性与吸引力。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赋予受众反向议程设置的能力,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媒体报道内容的动态调整。本文还探讨了在策划报道中如何平衡信息的真实性与观点的多样性,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性。研究认为,地方媒体在理论传播与舆论引导中具有重要的中间性作用,其议程设置策略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创新与优化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No.250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下载本期数据